十一五’期间,主要产品技术经济指标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重点耗能工艺单位产品能耗降低25%;材料利用率提高5%;机械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降低50%;生产过程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减少10%。”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于“节能减排专项课题”中,对机械工业节能减排提出了上述总体目标。
当前,我国机械工业发展速度已连续五年超过20%,总规模位居世界前列,但总体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主要体现在: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大部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弱,产品升级换代缓慢;能源和原材料消耗大,污染严重。
对此,中机联提出了机械行业节能减排的总体思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保护环境为核心,以调整结构、推进技术进步、发展循环经济为根本,将推进机械工业自身生产过程中的节能减排和推进机械产品的技术进步与升级并重,推进节能和推进节材并重。
单位增加值能耗逐年下降
对于机械工业而言,单位增加值能耗不高,总量却不小,各行业综合能耗水平差异较大。近年来,我国机械工业全行业和大中型企业综合能耗逐年下降,2004年万元增加值综合能耗为0.73吨标煤,2005年为0.65吨标煤,2006年为0.56吨标煤。
2006年机械工业行业总能耗约8134.2万吨标煤,占工业能耗的4.6%,占全国能耗总量的3.3%;万元增加值能耗0.56吨标煤,相当于全国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的24.8%,全国GDP综合能耗的47.4%。与此同时,机械工业十分重视高效节能产品的研发,尤其是“十五”以后,开发了许多高效节能重大技术装备和量大面广的通用产品,节能效果显着。例如,火电设备制造业实现由亚临界参数向超临界、超超临界的升级,机组效率提高了2%~5%;发展高效电机,比普通电机效率提高5%~2%,2005年产量达3000万千瓦,约占全部产量的23%;在关键部件应用方面,以电力电子技术实现变频调速,节约了大量能量;积极推广节能变压器;开发了风机、水泵、压缩机等高效通用机械产品。
内燃机产品的技术升级是我国机械行业推进节能减排卓有成效的典型。通过技术攻关,“十一五”期间,我国内燃机产品可实现节油10%,排放达到国四标准,内燃机产品技术水平和排放水平均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完善考核与监督体系
尽管我国机械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远远低于高耗能行业,也低于全国万元GDP能耗,但单位产品综合能耗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差距。热加工工艺是机械工业制造过程中的主要耗能环节。2006年,我国铸造、热处理和锻造等行业消耗能源4056.8万吨标煤,占机械工业总能耗的49.9%。ⅴ在我国,铸造行业每生产一吨铸铁件能耗为0.55~0.7吨标准煤,国外为0.3~0.4吨标煤;锻造行业每吨锻件平均能耗约为0.88吨标煤,日本仅为0.515吨标煤;重型行业炼钢平均吨钢总能耗为800~1000千瓦时,国外先进水平仅为550~600千瓦时。
作为高耗材行业,机械行业2004年消费钢材12510万吨,占同期全国钢材产量的39%;消费铜材为358万吨(国产仅有220万吨);消耗铝材为152万吨,占全国铝材产量的28%。在材料利用方面,国内轴承生产企业轴承套圈材料利用率一般水平在50%左右,而发达国家可达75%。
专家分析,我国机械工业节能减排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是:节能环保意识淡薄;产业结构不合理;技术开发创新能力不足;工艺装备水平落后;行业准入、节能标准等不健全;能源管理监督、检测体系不健全;行业节能管理工作不到位;企业节能管理结构和人员不健全;缺少节能服务机构,已有的机构服务功能不强等。
对此,中机联明确提出了机械行业节能减排具体措施:建立和完善行业节能考核指标体系和监督体系;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回收利用与再制造工程;推进技术和工艺的创新,加快产品和高耗能工艺的升级换代,加大淘汰落后工艺和产品的力度;加强标准、行规、培训、交流等机械工业行业节能减排基础性工作。关于推进机械工业节能减排的政策性建议,中机联相关负责人表示,第一,应建立装备制造业节能减排奖励机制,包括奖励企业节能技术改造,鼓励企业开发、生产节能减排产品,建立装备制造业节能减排基金,为中小企业节能减排提供融资服务。
第二,建立机械工业行业准入制度,积极推动机械工业的企业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规模效应,优化企业能源消费结构,建议由行业协会提出相关准入条件。
第三,建立和完善机械工业节能规范、标准,建立和完善与《节约能源法》配套的机械工业实施规范(标准),建议国家将机械工业节能标准纳入强制性标准范围。
第四,加大对行业协会开展节能工作的扶持力度,进一步明确行业协会在节能减排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赋予一定的行业管理职能,并给予经费支持。
第五,充分发挥研究设计院的作用,加快节能减排技术成果的转化。
|